財團法人林國治藝術教育基金會與美術館

茁壯之夏

1953-1978

20-45歲

來到新港

1953年林國治分派至古民國校(今古民國小)任教,開始了在嘉義新港的新生活。履行教師職責的同時,林國治不忘利用閒暇時間創作,並在1954、1955年參加蒲添生暑期雕塑講習班,持續精進自己。

1955年林國治調任至新港國校(今新港國小),在此結識未來的妻子洪阿足老師,並開始自學油畫。同年,油畫作品〈古廚的靜物〉獲得全省教員美展特選第三名,前輩藝術家林玉山的頒獎與鼓勵,讓林國治更加堅定踏在藝術路上的步伐。

1957年林國治與作品〈西日〉。

音樂

除了繪畫以外,林國治也十分熱愛音樂。1960年前後林國治與蔡玉棠、林英敏等人共組新港樂團,吹奏薩克斯風與小號。而受林東哲教授啟發,林國治對於樂理也有深入的研究,尤其喜愛交響曲以及音樂家巴哈、蕭邦的鋼琴與小提琴作品。

1960年吹奏薩克斯風的林國治。

在1993年作品〈崖與草木〉的右下角,林國治寫道「崖與草木互換旋律成輪唱式」,他對於音樂的熱愛並不亞於繪畫與山林,三者彷彿早已融入他的靈魂,山中有音樂、音樂中有畫、畫中有音樂與山。

登山

1956年林國治初次登上阿里山,從此與山結緣。之後參加探險隊,攀登過雪山、玉山、合歡山、秀姑巒山、塔山等高山,並帶隊穿越東西橫貫公路。山的宏偉壯麗、光輝與林間相映的色彩,讓林國治深深地著迷,阿里山更是成為之後創作的重要主題。

1956年林國治初次登上阿里山。

1968年林國治參加雪山探險隊時與泰雅族婦女的合照。

茁壯成長

1961年林國治調任至玉山初中(今玉山國中),前往嘉義市。彼時林國治生活清苦,曾回憶那段日子:「當時除了一些油畫作品之外,只有皮箱一只。」然而物質的缺乏,不曾動搖林國治對藝術的熱愛,創作不怠,並且加入南美會(臺南美術研究會),與畫友互相交流與學習。1964年林國治與翁崑德、蔡順和、張瑞峯、曹根共同籌組嘉義美術協會(今嘉義縣美術協會),推動嘉義地區的美術發展。

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期,可說是林國治創作的小高峰,並積極參加展覽比賽,如臺陽展、南美展、全省美展、全省教員展等。

在玉山初中教課的林國治。

1961年林國治在南美會佈展。

家庭

1963年林國治與洪阿足結婚,回到新港居住,育有四女。洪阿足在精神與經濟上給予林國治的支持舉足輕重,妻子對於藝術創作的認同,是林國治最重要的基石,使他能無後顧之憂的追尋夢想。

林國治與洪阿足的結婚照。

洪阿足與四個女兒。

農夫與釣魚老師

結婚後住在岳母家的林國治,由於沒有屬於自己的創作空間,作品數量逐漸減少。這段期間,林國治兼職起農夫,購地自耕。閒暇時則在雲林到臺南之間的魚塭與溪流釣魚,尤善釣鱔魚,甚至獲得了「釣魚老師」的稱號。

妻子洪阿足曾問:「你是不想畫畫了嗎?」林國治回道:「你是知道什麼呢,我在釣魚時,都在研究該怎麼畫畫。」而正如林國治所說,這段時間的觀察與沈澱,在不久的將來都化為創作的能量。

1974年林國治前往臺灣師範大學國訓班進修,熟讀藝術理論,技巧也更加精煉,對於創作有更深入的理解。同年在陳銀輝、張道林教授的推薦下,成為中華民國油畫學會原始會員。除此之外,林國治也萌生了自行開班教授美術的念頭。

小藝苗

1977年林國治停止耕地後,生活重心回到了藝術與家庭,並初步實踐開班授課的想法。林國治利用週末時間在新港教國小學童與女兒們畫圖,隨處可見的蚱蜢是訓練細節觀察的老師、電線竿則成為練習透視的最佳教材。教授簡單的繪畫技巧之外,林國治特別注重孩童觀察力的培養。

1971年5月林國治帶孩童到友人林英敏家後院寫生。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