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美術館
美術館介紹
林國治美術館以定期展出林國治的相關畫作、手稿、文件及收藏品為主,並期待透過策展研究林國治藝術的價值。在資源共享的理念下,藉由美術館的平台,深耕藝術種苗,進而提升地方美術教育的質與量。
林國治美術館位於嘉義縣新港鄉宮後街11號,為1959年建造的水泥建物。自2021年開始籌備,由「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」王銘顯建築師設計規劃,保留部分原建築外觀,2022年11月經「寓所制作」王維宏設計師承包整修,於2023年12月完工,12月30日開幕,並舉行開幕特展。期間在2023年3月,由日本九州宮崎市「川上木材株式会社」來台建構三樓遮雨屋突及四樓屋頂小屋。所有木構造材料皆從日本海運送抵,四位日本大工師傅僅用四天就完成組裝,成為美術館與日本宮崎市木材產業交流的一樁美談。
日本大工來台進行木結構施工。
原建築外觀。
美術館建築
市井巷弄中的美術館
王銘顯建築師
2021年與基金會籌備處做過一次訪談,了解林國治美術館成立的宗旨之後,隨即造訪位於新港宮後街、培桂堂正後方這棟屋齡50年以上的街屋。走進新港小鎮的巷弄、穿梭於許多古蹟與老屋,我開始想像這房子承載著老畫家的心血及其與小鎮的因緣、學生們的回憶與女兒的心願,是何等內涵豐富的一棟幸福建築。
從生活中進入藝術,再到自然
雖然房子過往作為住宅使用,內部格局不佳樓梯狹窄,且各層前後都有不明的高低差。但街道對面即為古蹟培桂堂,果真擁有非常美麗的街景。若能在內部動線進行較大的改造,作為美術館使用具有非常好的潛力。
首先,我將建築使用分為黑白兩區的概念,靠近街道的白色區象徵「日常生活」,展出林國治老師生平與基金會介紹、手稿,以及再現其工作室與畫作工具。建築內部的深色區為「藝廊展廳」,適合主題性的發揮。
其次,將動線重新整合,配合建築前後高低差,創造仿若爬阿里山一般、漸漸往上的展覽空間,再經過木質感的弧形梯向上。三樓平台加入木造自然元素,再到屋頂綠化平台,象徵登頂,也包含從城鎮到自然的意象表現,隨處都是林國治老師藝術創作的題材。
作為畫布與題材的建築
林國治老師的繪畫風格有著樸拙的筆觸與質感,美術館整體設計都在找尋一種紋理與色彩,期望能襯托出林國治老師畫作肌理之美,期待美術館建築本身就是其畫布底下的畫布。
此外,建築物經過耐震補強提高安全性,拆除狹窄的樓梯,改造為適合作為美術館的動線的整體再設計。畫室與屋頂的增築部位,採取輕量化的木造軸組工法,與畫家畫作的美感相互結合。
各空間設計理念說明
【1樓入口櫥窗】
一樓正面以畫作櫥窗及內部格柵牆形塑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入口意象,吸引並歡迎遊客進入造訪。
【1樓往2樓大階梯】
位於美術館展示空間1樓,整體較為封閉及陰暗的空間,在這邊打開2樓的樓地板,形成大階梯,擺放畫家的畫冊,做為閱讀及導覽解說的場所。
【2樓展間】
2樓的特色在於臨街的木質落地門窗,加上對街培桂堂的景致,具有古早懷舊氣息,這邊的展間明亮通透,適合作為融入林國治老師生活觀察的畫作。以弧形樓梯分隔開來,位於2樓後方的展間,為主題性展覽的發揮展廳,並可以整間關閉起來,作為光影融接的沈浸式展出空間。
【弧型樓梯】
從2樓往頂樓的樓梯以木質面材貼覆,創造輕快的質感,加上屋頂木屋所落下的自然光線,讓人充滿更上一層樓的期待。
【3樓畫室再現】
3樓作為展示、講座等彈性空間使用。在三樓樓梯口映入眼簾的是林國治老師畫室重建的場景,並且在陽台增建了老師長久的收藏達悟拼板舟的空間。
【屋頂小屋】
以傳統軸組工法增建的屋突既是通往頂樓的樓梯間,也是將光線引導進入美術館2、3樓中間的採光天井。
【屋頂平台】
看過畫家畫作、生活足跡與小鎮古蹟的風景,拾級而上,奉天宮的燕尾脊、新港教會的鐘樓頂,還有遠遠的阿里山、玉山天際線就在眼前。夜晚時分,寧靜的星空,期待藉由美術館的視角,重現1977年「小鎮夜眺」那一夜林國治老師所凝視的新港夜色。